导读:急性化脓性感染、粒细胞性白血病、溶血、急性出血、手术后、尿毒症、酸中毒、急性汞和铅中毒等。
白细胞(WBC):(4.0——10)×109/L
【参考值】
N:0.50——0.70(原用单位50%——70%)
L:0.25——0.40(原用单位20%——40%)
M:0.02——0.09(原用单位2%——9%)
E:0.00——0.05(原用单位0%——5%)
B:0.00——0.01(原用单位0%——1%)
【临床意义】
一、增加
1.中性粒细胞增加
急性化脓性感染、粒细胞性白血病、溶血、急性出血、手术后、尿毒症、酸中毒、急性汞和铅中毒等。
2.嗜酸性粒细胞增加
变态反应性疾病:如支气管哮喘。
皮肤病:如湿疹、剥脱性皮炎。
血液病: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。
某些恶性肿瘤:尤其是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,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中度增高。
某些传染病:传染病感染期时,嗜酸性粒细胞常减少,在恢复期时则可见暂时性增高,惟有猩红热的急性期时,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。
其他:风湿性疾病、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时,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。
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:是一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较少见类型。这组疾病包括肺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、过敏性肉芽肿、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等。
3.嗜碱性粒细胞增加
慢性粒细胞白血病、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、霍奇金病、癌转移、铅中毒等。
4.淋巴细胞增多
在儿童时期,淋巴细胞可生理性增多。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感染性疾病:主要为病毒感染,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、结核杆菌、布氏杆菌、梅毒螺旋体等的感染。淋巴细胞白血病、淋巴瘤。其他疾病有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慢性炎症等。
5.单核细胞增加
正常儿童单核细胞可较成人稍高,平均为0.09.2周内的婴儿可达0.15或更多。两者均为生理性增多。
二、病理性减少
1.中性粒细胞
感染性疾病:伤寒、病毒性肝炎等。
血液系统疾病:再生障碍性贫血、恶性组织细胞病等。
单核-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。
其他:系统性红斑狼疮、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。
2.嗜酸性粒细胞
其临床意义较小,可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。在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的极期,因机体应激反应增高,皮质激素分泌增加,使嗜酸性粒细胞减少,恢复期时嗜酸 性粒细胞又重新出现。如嗜酸性粒细胞持续下降,发展到完全消失,则表明病情严重。
3.淋巴细胞
应用于肾上腺皮质激素、烷化剂、抗淋巴细胞蛋白等的治疗。
http://www.bloodinst.org/xueyebingchangshi/3301.html以上内容就是关于[白细胞的参数及其意义?]的内容分享;栗建华主任告诉大家,中医药治疗血液病有着广阔的资源优势。数十年来他探索了中医治疗血液病的途径,经长期临床研究,发现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为“邪毒”所致,如放射线、化学药品,农药、病毒、细菌等均为中医“邪毒”范畴。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,他提出“邪毒伤肾”的理论,创立了“解毒透邪、泻实固本”,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疗方法,打破了以往治疗该病单一立论的传统观点,对不同疾病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,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,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法则,临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