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,但大多数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,故又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,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出血性血液病,其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,骨髓巨核细胞增多,80%~90%患者的血清或血小板表面有IgG抗体,脾脏无明显肿大。
西医治疗首先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,如未获完全缓解,可考虑切脾,如切脾失败,尚可用皮质激素:如仍无效,可用免疫制剂。对于出血严重可酌情静脉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,输注血小板悬液或血浆置换。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有自限性,预后良好。临床统计约有80%患者没有经过治疗,在半年内可自愈,一般病程为4~6周。患者痊愈后很少复发。本病的病死率约为1%,多是因颅内出血而亡。但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未见有自然缓解者。本病属于中医“血证”、“衄血”、“发斑”范畴。
【中医辨证】
1.血热妄行型
常见于急性ITP患者,起病急骤,出血量大而猛,紫癜色鲜红而密集,舌红,苔黄或黄腻,脉数有气无力。血、阳虚损见证,常可伴畏寒、发热、咽痛等外症状。
2.气血两虚型
见于慢性ITP轻型患者,起病徐缓,紫癜色淡红血稀疏,时隐时现,月经后延,龄衄多见,出血量少,色浅而渗渗不止,伴见头晕、乏力、心悸、气短、自汗、活动后诸症加重,舌淡苔白,脉沉细无力。
3.脾肾阳虚型
病程多在两年以上,女性患者多见,常伴有较严重的缺铁性贫血。临床特点在气血两虚型基础上伴见畏寒怕冷,面色仓白,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迟,或见腹胀、便溏、浮肿、腰酸等脾肾阳虚表现。
4.肝肾阳虚型
常见于慢性ITP患者,病程多在3年以上,易发生在应用大剂量激素治疗期间,紫癜呈暗红色,下肢多见。经其提前,量多色暗红,鼻、龄衄,便血、尿脉细数或弦细弦细数,因常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激素合并症,故可伴见肝肾阴虚阳亢表现,如头晕目眩、耳鸣、腰酸、腿软、梦遗、梦遗、急躁、多梦等。
5.阴阳两虚型
病程多在3年以上,常见于慢性型急性发作期,多伴有严重激素合并症。病势较急,出血部位广泛而严重,既可见畏寒、便溏,又可见五心烦热盗汗,多表现为上热下寒,阳虚阴虚症状杂见。均为久治不愈患者。因为瘀血是贯穿本病发展全过程的病理现象,出血与紫癜本身既属瘀血范畴,故不列瘀血内阻一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