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生障碍性贫血古来有之,只是近代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该病才被定义为再生障碍性贫血。医学界根据该病的病理特征将该病定义为:
再生障碍性贫血(英文名:aplasticanemia,AA,简称再障),通常是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,目前病因尚不明。该病主要病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、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、出血、感染。根据患者的病情、血象、骨髓象及预后,可分为重型(SAA)和非重型(NSAA)。曾有学者将非重型进一步分为中间型和轻型,从重型中分出极重型(VSAA)。国内学者曾将AA分为急性型(AAA)和慢性型(CAA);1986年以后,又将AAA改称为重型再障-I型(SAA-I),将CAA进展成的急性型称为重型再障-Ⅱ型(SAA-Ⅱ)。
根据一项调查显示:国内21省(市)自治区,年发病率为0.74/10万人口,明显低于白血病的发病率;慢性再障发病率为0.60/10万人口,急性再障为0.14/10万人口;各年龄组均可发病,但以青壮年多见;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。
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临床中主要出现的症状是:贫血、出血、感染、发热(高烧或低烧),并伴有走路乏力,头晕等症状。
由于该病的初期症状有没明显的异常症状,所以该病多是在中晚期时被发现,而且常被误诊为普通贫血。